婧雅19
蚌埠的经济数据最近被传得有点热闹,说2025年人均GDP要冲到7.5万,听着挺提气,但细算下来,有点像给普通人发了一张“未来财富彩票”。
真实情况没那么夸张,但也绝不是原地踏步。
2021年,蚌埠人均GDP是6万出头,到2023年涨到了6.5万左右。
按这个节奏,2025年冲到7万,已经算很努力了。7.5万?
那得每年增速超过6%,可全省平均才刚过7.5万,蚌埠作为皖北城市,人口还在缓慢外流,靠什么突然弯道超车?
不是不相信努力,是现实有底限。
但真别小看它。
这几年,蚌埠悄悄在干一件大事——把“玻璃”变成“传感芯片”。
中电科41所、中建材研究院这些国家级机构扎堆进来,原来卖玻璃的工厂,现在做智能传感器,连手机里的指纹识别模块都有它的影子。
这不是口号,是实打实的产业升级。
高铁也越修越密,蚌埠南站去年发了800万人次旅客,比三年前多了四成,说明人开始往回走了。
更值得琢磨的是,2023年城镇人口首次突破六成,年轻人回流五千多人,政府给返乡创业的人最高补50万。
这说明什么?
不是靠招商拉来的项目,而是有人愿意回来,把根扎在这儿了。
经济不是数字游戏,是人和信心的积累。7万不是终点,是蚌埠从“老工业基地”转型为“科创节点”的一个中间站。
它没有一夜暴富的运气,但有脚踏实地的韧性。
比起那些吹上天的预测,我更信那些在实验室里调试传感器的年轻人,和在高铁站接孩子放学的父母——他们才是城市真正的GDP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