红树林爱凤梨
“笑不活了!”女子接到陌生来电,刚准备接听,就收到一条短信,提醒她此号码为境外电话,谨防诈骗!女子准备“将计就计”,接听电话后,对方自称是蚌埠市市公安局的,女子瞬间秒懂!随后一句话,直接把对方给整不会了!网友:真诚是最大的必杀技
叙述者为一名旁观的报道者,以第三人称视角记录她的遭遇。她接到那通电话时正坐在窗边,外面细雨淅沥,茶几上的杯子还冒着热气。她看见运营商弹窗,心里有数,于是先按下了录音键,这是她平时防备诈骗的一个小动作,没想到今天派上用场。一个人的正常反应就是先稳住情绪,再去拆解对方的套路,她没有急着喊家人,也没有慌张地按照对方要求操作,只是低声自语似的整理了一下思路。
她清楚骗子的把戏会先吓人然后断绝交流链路,所以她把对话往生活化方向引,故意提到自己住的地方和邻居的琐事,让那头的“民警”措手不及。她并不吓唬对方,而是用一种带着点无奈的诚恳态度把对话拉回常识层面,偶尔放一句“这号码怎么看着不像本地的啊”,把对方的说辞暴露在日常细节里。那种穿插着生活烟火气的反问,比什么法律条文都更能让骗子出戏——他们最怕的就是被当作普通人看透。
接完电话后她并没有立刻发帖炫耀,而是先把录音整理了一遍,发到邻里微信群里提醒大家注意。村里的老王听了也点了个赞,说他前些日子差点信了对方口中所谓的“临时安全账户”。社区反诈志愿者随后把这段录音交给了派出所,民警看过后专门把常见话术列成了几条易懂的提示,发到街道公众号上。这样的事儿发生多了,大家就更警觉了,尤其是一些平时不太上网的中老年人,靠邻居和社区的口碑传递,防骗意识慢慢被拉起来了。
她觉得这件事反映的不只是技术手段的问题,更多是信息不对称和信任机制被利用的问题。手机通讯显示的归属地、运营商的提示窗口、社区的反诈讲座,这些看似琐碎的环节一起构成了防护网。她也开始主动教家里人怎么看号码、怎么挂断、怎么保存报警证据,觉得与其恐慌不如把这些小常识变成家常便饭。毕竟,遇到类似来电时冷静和一点真诚,往往比装腔作势更管用,谁还会把陌生境外来电当真对待呢?

